
在韓國的粉絲會上,七歲的小女孩賽荷寫給奈良的紙條上是這麼說的:
「悲傷的時候,我都喊著你的名字。」
從最初拿著刀的小女孩,一直到現在,畫裡的女孩像是長大一樣,眼神變的溫柔;奈良說這是他的改變,他畫出了從前的他畫不出的東西,也再也不可能畫出他從前畫的出的東西。
一場又一場的展覽,從日本到韓國、倫敦,再回到青森,2006年的A to Z展覽,算是讓人重新認識了奈良,也再次重溫了他所有時期的作品。
賽荷的媽媽在韓國的見面會之後,寫了這樣的一封信給他:
奈良先生,你好:
你還記得七歲的賽荷嗎?粉絲會當天回家的路上,她突然對我說:「媽媽,我想要成為藝術家。」我知道創作生活的困難,所以不希望她將來成為藝術家。
賽荷不像一般的孩子,她沒有吵著要去看你,也沒有每天看你的畫,她總是習慣把感覺藏在心裡,然而跟你見過面之後,她終於願意說出心中的想法:「媽媽,我想要畫畫。」我很想知道她為何決定告訴我了?她是從你那裡得到某種力量嗎?
謝謝你用心地記得一個小女孩的話,見到你的那天起,我開始能夠傾聽她的想法,也終於決定要全力支持她的夢想了。
來自賽荷的母親
賽荷從小就跟奶奶住在鄉下,到都市生活之後不太適應,一直希望可以回到有小溪的地方,媽媽問她:「妳一個人不覺得孤單嗎?」賽荷回答:「我可以跟小溪作朋友。」
見面會上,當奈良聽到小女孩所寫的紙條時,臉上出現了很複雜的表情,還在回程的路上說:「沒想到唯一一個了解我的畫的人,是一個七歲的小女孩。」
在青森的A to Z展覽當中,賽荷的畫也放在其中一間小房間裡,A to Z代表的是從開始到結束,展覽過後,奈良也如他所說的,一把火燒了所有展覽的痕跡,揮別過去、重新開始。
紀錄片當中,除了可以看見奈良美智純真的一面,也更能了解大眼娃娃改變的過程,就如同他所說的,現在的他畫出了從前畫不出的東西,但也再也畫不出從前畫出的東西。如果可以,他希望自己能夠更自私一點。
我很能了解從另一個人身上得到力量的那種感覺,依靠著什麼來讓自己的夢想更加堅定;或是看著某個畫家的畫、或是聽著某個歌手的作品。因為這些努力實踐夢想的人,才讓這個世界更加充滿希望,而我們這些有幸參與其中的小小分子,也能因為這股力量變得更加強壯!
悲傷的時候,你/妳會喊著誰的名字?
推薦給曾經有過夢想的你跟妳。